新华网呼和浩特4月12日电(记者任会斌、王靖)追思逝者的清明节已经过去,但一些医院却面临犯愁的事:中国人讲究逝者入土为安。然而记者走访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等一些医院发现,一些人因车祸等原因去世后,遗体却没人认领,长期存在医院里,最长的已存放20年。
“现在全市医院积存的无人认领遗体达130多具,长期得不到处理。国内不少地区也有这种现象,希望国家能完善法律法规,推动解决。”呼和浩特市民政局殡葬管理处副处长郝跃伟建议说。
无人认领遗体逐年增多 呼市医院197个冷藏柜被占135个
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太平间共有49个冷藏柜,目前31个被无人认领的死者遗体占用,而且仍在增长。死者遗体长期存放带来开支加倍、遗留问题等诸多麻烦事。“最早的是2001年存进来的,由于没获得公安部门批准处理,只能继续放着。”该院工作人员介绍说。
内蒙古人民医院太平间现有63个冷藏柜,其中已有39个被无人认领的遗体占用。该医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说,无人认领的遗体每年都在增加,太平间运行受到严重影响。
此外,呼和浩特市第一人民医院等当地其他几家医院,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。内蒙古民政厅社会事务处副处长王庆民告诉记者,目前全自治区平均每个县级殡仪馆存放着近10具常年无法处理的死者遗体,其中无人认领的占多数。
“我们做过统计,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太平间的遗体存放能力为197具,目前存放着无人认领的遗体135具,占去大半。”郝跃伟说,调查中发现有具遗体已存放20年,按呼和浩特市现行的每天50元遗体存放收费标准计算,已产生费用30多万元。
积存原因多样 处理陷入困局
记者了解到,医院和殡仪馆积存的无人认领遗体日益增多,处理困难,有多方面原因:
——缺乏死者登记资料。“我们医院积存的无人认领的遗体中,有16名死者无姓名、家属线索的死者,急救车送来时就没有。”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太平间的工作人员说。
“这些死者许多是因为车祸等事故非正常死亡的,急救人员处理时或未严格登记信息,或者无法了解死者有效信息,给后期处理造成困难。”郝跃伟说,加上遗体存放久了,了解情况的人也越来越模糊,越拖越难处理。
——不少死者遗体被亲属遗弃。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殡仪服务中心副主任王文启介绍说,有的死者有名有姓,死亡原因也清楚,送来时也有人陪同,遗体停放到医院后却没人管了。有些死者本来有亲属、单位,可亲属和单位为了不掏存放费,死活不认领。还有些有名、有主的遗体长期无法处理,主要原因是死者遗体涉及事故等各类纠纷,纠纷不解决,遗体就难于处理。
——因前期死者资料不全,或涉及纠纷等原因,公安部门处理遗体有顾虑。按照《呼和浩特市殡葬管理条例》,无主(无名)遗体由公安机关通知殡仪馆接受,并及时发布认领公告,公告满60日无人认领的,殡仪馆凭公安机关出具的死亡证明将其火化,相关运输、存放及火化费用由财政部门拨付。
“但是,对无人认领的死者遗体,公安机关一般不会轻易开出死亡证明和送至殡仪馆进行火化。”郝跃伟说,如对联系不上死者家属,以及其他非正常死亡的无主(名)遗体,公安机关担心家属会找上门来索要死者遗体;对非正常死亡的有名、有主死者遗体,又往往涉及各类纠纷,如果公安机关出具死亡证明并将遗体火化,纠纷的两方当事人又可能找麻烦。
与此同时,如果没有公安机关出具的死亡证明等手续,殡仪馆又不会火化非正常死亡的死者遗体。由于彼此之间缺乏妥善协作的机制,公安、民政部门和医院、殡仪馆都很为难。
应完善法律政策 让逝者入土为安
记者调查发现,广州、济南、乌鲁木齐等许多地区的医疗卫生机构也都遇到了类似的问题,政府部门和医院都很头疼。
“打破困局,根本出路还是完善法律规定。”王庆民建议说,在处理无人认领死者遗体的问题上,目前主要的依据是1997年国家制定的殡葬管理条例和地方性的规定,但是在法律层面仍缺乏明确细致的规定。如对各种原因导致的“停尸不顾”现象如何处理和惩处,公安、殡仪馆和医院等各个处理主体的权责分配、权益保护措施等问题都需要法律进一步明确,否则公安等部门处理起来就会有顾虑,其他部门也是左右为难。
郝跃伟建议,地方民政部门能指定个别单位,固定接收无人认领的死者遗体,同时对这些单位的存放能力建设,给予资金等倾斜,以分解医院的运行压力。
“当前从操作层面看,涉及的相关部门,应该更主动地落实现有规定,不能因怕担责任而扯皮,把球踢给医院和殡仪馆。”多家医院的负责人说,现在还得一手抓消化存量,一手抓减少增量,所以在逐步完善法律法规的同时,有关部门也得明确职责,强化协调配合。公安部门应严格执行公告到期即开死亡证明,为后续环节处理无人认领的遗体提供便利。
热点资讯